晓樱桃

文字记录者。

关于《大希庇阿斯篇》中美学思想的浅见


提笔之前,想先谈一些无关于美学的,一些笔者对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》的不成熟的看法。整部对话集中,大部分通过对柏拉图的老师——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记录,来表达与主题相关的观点,包括《大希庇阿斯篇》。


阅读的过程中,偶有和朋友闲聊,我们一致认为苏格拉底这位学者有一种作为哲学家的“神神叨叨”。这个“神神叨叨”并不是贬义层面上的,而更多是指——哲学家的辩术。他们大多是以不断诱导、套路、逼迫来让对方松口承认,这也是苏格拉底闻名于世的“产婆术”。


读完整部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》后,笔者想就其中的《大希庇阿斯篇》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浅见。这篇对话整体来说给到的印象还蛮深刻的,因为这是依笔者现在所拥有的学识和个人观点来看,比较能看懂且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对话。而且值得玩味的是,在这篇谈话中,苏格拉底对“美”的定义,有些是认同的,有些则给予保留。甚至,很多与他相对的观点,亦即大希庇阿斯的观点,我反而觉得有一定的道理。


这一篇对话中,柏拉图借老师苏格拉底的言论,谈到了自己对于“美”的理解。对话一开始,苏格拉底提出,要判别文章的美丑,首先要知道“美”是什么,要给“美”本身下一个定义。希庇阿斯最初围绕“什么东西是美”来回答:“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”、“美的竖琴难道没有美”。据此,苏格拉底借用比较的手法,通过陶罐的例子反驳他,指出“美或许是相对的,年轻漂亮的小姐和神仙比又显得丑了”。


接着,大希庇阿斯得出了另一个答案:“黄金是使事物成其为美的。”但很快,他们发现雕刻家并不用黄金——而用象牙或者石头去雕刻女神。年轻漂亮的小姐、竖琴、黄金、死有所安葬就是“美”本身的论点,都被苏格拉底否定并指出这些事物都存在时丑时美的现象,而美不是永恒的。


可见,不同的人心中有着一套不成文的审美准则,每个人心里对“美”都有着不同的看法,这取决于欣赏者的主观心理,更像是一种情感体验。而且,大希庇阿斯提出的不能称得上是“美”的概念,更像是“美”的外延。因此,这部分中苏格拉底对大希庇阿斯的否定,笔者大致是认同的。


然后,他们以“恰当”与“美”的关系为论点展开了阐述,这便引出了又一个答案:“恰当的就是美的。”苏格拉底认为,“如果承认恰当就是美本身,而且能使事物在实际上和在外表上都美,美就不应该不易赏识了。但事实上,他们都以“美是不容易赏识的”为前提来讨论,因此,得出了“恰当产生外表美”,恰当不是“美”本身的论断。


虽然苏格拉底否认了“恰当是美”这个观点,但我认为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。“外表美”依然是“美”的一种,苏格拉底似乎更看重事物本质的美,而轻视了表面的美。他认为“实际美的事物在外表上就不能不美”,这以今人的价值观来看,尚还存疑。另外,孔子的中庸理论认为,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,过犹则不及。这也意味着当事物处于恰当状态的时候,便是它最“完美”的样子。


后来,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又将美与有用、中依次否认了“美是有用且有益的”、“美是由视听产生的快感”等观点。关于“美是有用且有益”的,苏格拉底认为美是使事物有益的原因,而不是因为有益而成为美。这也代表了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在“美”与“有益”的联系之中,所持的观点是由于因果关系不同而导致的。


但笔者认为,“美”的东西不一定是有益的(就好比爱神阿芙洛狄忒,她是爱与美的化身,却也是纵欲与多情的化身),而何谓之“有益”还有待商榷。而关于“美是由视听产生的快感”这一观点,其实已经有点接近现代美学的基本观点:美学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;包括人的审美感觉、情趣、经验、观点和理想等。当然,如果“美”仅仅依靠视觉和听觉来触发产生的,那便有偏颇的,也是其局限所在。“美”不仅仅依靠视听,它还通过人类的其他感觉、思维等多种方式的融合形成。


到了最后,苏格拉底都并没有对“美”给到一个明确的定义,甚至得来了一番感慨:“美是难的。”而柏拉图认为,“美”本身是存在的,这是一种永恒、绝对与抽象的概念,可以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一种本质。


曾经听过一句话,“进步的是时代,而不是人。”先贤之所以为先贤,是因为开辟了荒无人烟的学识之地。虽然以今人的眼光来看,其思想存在一定局限性,但寻求真理总是道阻且长的的,先贤也在不断的突破与思考之中完善自我,其伟大之处值得称颂。


其实,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美,也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丑。美与丑的界限今人至今无法划分,这就令人想到了老子的相对论。毕竟,以今人的价值观来看: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。甚至,在笔者看来,“不完美”的人才是真正活着的人。他们虽然存在缺陷,虽然有很多缺点,但却是有血有肉的人。美中不足虽然会带来一种遗憾,但无可否认的是,人们往往会被这种“遗憾”所吸引与感伤,并认为它是美的。





评论

热度(11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